气候行动 人人有责

新冠疫情至今持续超过两年,本港的出入境仍然受限於防疫措施。纵然我们都对旅游限制及机场跑道挤满停飞客机的情景感到无奈,但不能否认出入境限制确曾有效阻截病毒的散播。当然,我们都渴望国际旅游及各种防疫限制早日解除,但新冠疫情确实重塑了我们的外游及交流习惯,令世界各地更善用互联网保持联系,外交峰会、商业活动、跨国会议等均移师线上举行,加速了社会数码转型,亦给我们上了宝贵一课。

有数据显示,在旅游限制和封城措施的影响下,2020和2021年全球航空业的总碳排放量比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下跌了50%。人类在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时,疫情的经验或许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若全球各地无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发表之最新报告中的呼吁,或无法遵守各国在去年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上所作之承诺,人类将面对灭绝危机,其影响与新冠疫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大支持香港政府於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计划,并承诺於2038年达至校园碳中和

气候危机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早已历历在目,全世界约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丧命,当中三分之二是亚洲人。热浪、风暴、乾旱、山火和水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愈见频繁,严重危害人类性命和生计,并破坏能源和交通系统等重要基础设施。

香港亦受着气候变化的莫大影响。 相信大家都感觉得到本港的夏天提早来临,且愈来愈长、愈来愈热,连12月都会刮起台风。政府数据显示,维多利亚港的水位在过去 70 年以每十年平均 31 毫米的速度上升,这对於四面环海的城市来说充满隐忧。

那麽,我们该如何应对气候危机?香港又该做些什麽呢?

气候变化影响之钜,你我都责无旁贷,大学更不例外。大学研究气候、能源及工程学的专家一方面可就公共环保政策提供建议,推动绿色经济建设,而另一方面大学作为公共机构,既肩负培育社会人才的重大责任,亦必须从校园出发,推广减碳文化。

为响应特区政府的 《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成为本港首家大学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承诺。 全港公营大学共有逾100,000名学生,受雇员工达 30,000 多名,大学所能动员的减碳力量不容忽视。

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是全球首家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致力推动气候教育

本地有两家大学是国际大学气候联盟的成员机构,该联盟是一个由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组成的组织,旨在引领全球以研究为主导的气候解决方案,促进大学就减少碳足迹交流成功经验。该联盟是高等教育界推广气候行动的另一实证,透过组织,全球高等教育界能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及於校园采取实际减碳行动的心得。

理念必须配合实际行动才不至沦为空谈。由香港赛马会和中大共同主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香港地区分会等团体将继续担当先峰角色,务求与工商界、政府和社区通力合作,推广气候行动。应对气候危机是全球任务,社会各界义不容辞,更应加强联系,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本港有五家大学位列全球首50名,教育和研究成就有目共睹,院校应积极从校园出发,推广气候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本港以至世界缓解气候问题。大学亦须与政府合作扩展实际行动的力量。在应对新冠疫情上,科学研究及循证实践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应紧记疫情给予人类的教训,致力加强各界合作,切勿坐以待毙,容让危机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