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大学教育

若要数2018年香港最热门的关键字,「创新科技」必定榜上有名。在过去半年,学术界的好消息接二连三,先是特区政府决心将本地研发总开支倍翻,重点投放资源於各个创新平台,并推出计划为创科企业吸纳海内外人才。近日,国家更确定香港在大湾区的定位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提出容许内地科研资金过河、提供税务优惠及促进两地创新创业交流等政策—凡此种种,无不令香港从事科研及创新的人员,感到前所未有的鼓舞。 

要在这个创科大浪潮下站稳阵脚,我们更须对「创新」有清晰的概念,才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以及需要增进的地方。有了紮实的概念作为根基,才可以望得更远。   

每年一度举办的中大创业日展出多个中大校友及师生的初创项目,以创新意念改善人类生活

早前,我出席了美国发明家学会年会,会上提及美国国家工程院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1],综合了不同界别的创新者及领袖对创科发展的意见,界定了「创新」的四个特点,颇值得我们深思:

  1. 创新是一个产品、过程或服务
     
  2. 创新需要对社会有所影响
     
  3. 创新是改进(增进或转化),不限於创造新事
     
  4. 创新是团队活动,须结合不同专长
     

大学是创新意念的摇篮,是创造及汇聚知识之地,作为教育者,引导、培育及巩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我们责无旁贷。以上四个创新的特点,正正与中大的创校使命不谋而合:「在各个学科领域,全面综合地进行教学与研究,提供公共服务,致力於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以满足香港、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

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我们独特的定位,以「博文约礼」为校训,透过通识及全人教育模式,培育德智兼备、学养俱佳的学生。在资讯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洪流中,这个方针更形重要。创新不代表摒弃传统思想,我们必须紧守人文精神及道德价值。创新是一个团队的成果,要能融会贯通不同范畴的知识,发展跨学科的思维及全球的视野。紧贴及认识社会更能让创新科技配合人类需求,从而带来正面的影响。

我对香港的创科发展很有信心,在现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之下,只要我们把握自身的优势,放眼全球的机遇,「香港制造」的科研成果必定可以成为优质品牌,层楼更上,贡献全球。


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5. Educate to Innovat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novation: Based on Input from Innovators and Stakeholder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