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大学如何驱动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每当谈及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一般讨论都集中於大湾区的规划宏图如何为香港创造良好机遇。或许这正是时候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看看香港如何为大湾区长远的策略发展增值。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於2020年发表的「全球创新指数」,深圳─广州─香港於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位居第二,成就斐然。未来五年,单就深圳而言,市政府已打算注资超过七千亿人民币(约一千零九十亿美元),推动创新研究和发展。项目投资如此庞大,随之而来对优质科技人才的殷切需求。有见及此,深圳市政府亦投放大量资源,推出一系列吸纳顶尖研究专才的计划,并将於2025年前增建达二十所高等院校,以满足未来创科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虽然广东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省内的整体高等教育入学率却只有百分之四十六,大幅落後於全国百分之五十四的平均比率。内地共有六所大学打入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S)的世界大学排名首一百位,广州的中山大学排列第二百六十三位,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一所名列全球首三百位的高等院校。要促进大湾区的科技及工业转型,必须在区内建立充足的高技术专才库,并吸纳足够研究优才,以推动未来经济发展。

这正是香港所能贡献之处。本港八所资助大学中,五所稳占QS世界百大大学席位。香港在创新、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发展均享誉全球。本港数家大学最近公布将於大湾区设立分校或支部,丰富区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促进研究生态的持续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是首家进驻大湾区发展的香港院校。早在中央政府颁布大湾区规划蓝图前,中大已於2006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创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称深圳先进院)。该院在中大最近举办之特别论坛上庆祝成立十五周年,活动邀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致辞,并获中港两地政府官员及显要出席大会。

深圳先进院的成立只是中大踏足大湾区的起步点。2012年,中大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研究型综合大学;於2007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设有多个研究实验室,亦是数十家初创企业的基地。在特别论坛上,中大亦公布了更多关於大湾区的发展计划。

除了培育新一代人才之外,香港在生物医学创新方面处於全球领导地位,确实能为大湾区带来更大裨益。香港快将取代纽约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香港交易所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再加上发展成熟的医学研究体系,香港在此重要领域上享有的独特优势,是大湾区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

香港不但具备完善的世界级大学网络,且在生物科技上拥有充足资金及人才供应,再加上本港的临床试验数据获得国际监管机构认可,这些因素都令香港的生物医学生态足以与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竞争。

近年,香港的初创企业发展迅速,现时全港设有超过三千三百家初创公司。本年度的施政报告提及,政府将大幅扩展香港科技园,并拨地支持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的第二期发展,这些计划将进一步打造香港成为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

数十年来,香港以全球金融中心为定位,发展相当蓬勃。凭藉本地优秀大学所提供的世界级教育,以及大学积极推动可转化作应用的研究工作,香港将继续维持其枢纽地位,担当连系内地与国际的桥梁,於举足轻重的大湾区未来发展尽显价值。

(英文原文刊登於 SM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