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全方位培育未來主人翁

被譽為理論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AI)之父的艾倫‧圖靈說:「一旦機器學會思考,便很快會超越力量微不足道的人類。」他更認為人類應「預期到了某個階段,便會由機器掌管大權。」 圖靈逝世至今已逾數十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AI的急促發展,令愈來愈多人擔心科技嚴重威脅人類未來。

隨着科學家發展出擁有意識的AI聊天機械人,世界各國都紛紛議論機器學習和機械人技術所涉及的道德問題。現時,AI不再局限於科幻小說或矽谷,而是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聯網上的預測搜索、協助人們預訂餐飲、疫苗注射等各項服務的聊天機械人、形形色色的智能家居設備、預計行車需時的虛擬助手等等—— AI可謂無處不在,更只會愈見普及。

市場研究預測,由 2021 年到 2028 年,全球AI行業將以每年 33.6% 的速度急速增長。我們快要迎來由AI所引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AI的發展將為勞動市場帶來重大變化。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報告指,自動化和職場數碼化將顛覆全球各行各業,多達8500萬個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有專家預測AI可能在不足三年之內取代普通人類經理70%的工作量。

勞動人口被科技吞噬的警鐘再次響起。

但這對人類而言絕非新鮮事。

一直以來,人類不時擔憂科技進步會令勞動人口遭到淘汰,世上再沒有適合人類做的工作,然而,這憂慮從來都只是杞人憂天,人類一次又一次地在科技洪流帶來的生存危機中存活下來。事實上,當AI把職場上部分人類工作崗位淘汰時,亦會創造一些新的職位,這就是世界的演進模式。以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區塊鏈分析師、雲端架構師及無人機操作員等職位為例,若在多年前談到這些職業,想必有人認為只是天馬行空,但實際上,這些職位如今在各行各業皆炙手可熱。

儘管嶄新AI技術為勞動市場帶來焦慮及不確定性,但我們不應忽視它所創造的機遇。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各行各業將提供近 1 億個新職位。 雖然數據輸入、會計和行政等工作將進一步趨向自動化,但數字經濟中的其他領域將持續增長,並為人類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更重要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種種獨有的能力及特徵,均是機械人難以取代的,因此,人類必須努力追求終身學習,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不斷豐富技能,提升自我,強化核心人性技能,如創造、管理、決策和溝通能力,並學會應用新技術。在自動化時代,軟技能、情緒智商和批判性思維將變得更加重要。

除了重新接受培訓和裝備軟技能外,全球人類都該學習如何跟機器共事。

如何做得到呢?答案在於透過AI教育來培育年輕一代成為未來的主人翁。在這方面,香港絕對具有優勢,我們擁有五家全球百強大學,孕育了商湯科技、思謀科技和大疆創新等AI巨擘,可說是站在AI教育的前沿。

隨着本港人口下降,加上配合經濟轉型的迫切需要,香港應好好把握眼前機會,利用AI來推動城市發展。試想想,倘若每位香港學生在畢業時都能掌握關於AI的背景、發展、進展和社會影響的知識,充分了解AI的基礎理論,並擁有應用智能科技的實際經驗,這對本港未來發展有多好。我們更要考量如何讓學生意識到與 AI 相關的道德問題和社會挑戰,令他們除了精通AI技術應用外,還能理解科技進步為人類帶來的挑戰。

AI廣泛應用於廿一世紀生活的每一個範疇,對各項經濟活動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若我們不採取任何行動,裝備新一代擁抱AI,人類便可能遭到淘汰,危害社會未來發展。既然如此,AI是否該與數學、科學、文學、中文和英文等主要學科看齊,成為學校課程的核心部分?

可幸的是,香港正朝着這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及教育學院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超過港幣1億5千萬元,推動本地AI教育,與 238 所學校合作,善用大學卓越的AI研究資源,為香港學生提供AI基礎教育。計劃不但教導學生應用AI技術,更灌輸相關的倫理概念,包括透明度、公平與正義、裨益、責任和私隱,有效地把實用科技知識與如何善用AI的關鍵原則互相融合,貢獻社會。

人類正面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嚴峻考驗。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就好像當年汽車的普及對馬車的影響一樣。唯有通過教育,我們才能確保下一代在廿一世紀工業化的關鍵時刻中茁壯成長,具備足夠能力,掌管世界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