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亞洲世界級大學之都發光發亮?本港大學助力經濟轉型的路線圖

隨著香港逐漸走過第五波新冠疫情,對於香港該如何重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通往內地門戶及重要航空樞紐之優勢,社會上不乏討論。誠然,長久以來這幾方面的發展對香港來說舉足輕重,亦為本港創造了獨特的競爭力。縱然如此,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為未來作好準備亦同等重要。本港的高等教育作為驅動創新科技發展的重要引擎,與全球緊密接軌,國際地位及聲譽斐然,正是造就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石。

近年,世界各地政府、大學和企業巨擘爭相羅致專業人才。以人工智能行業為例,據統計,具有專門知識的業界人才全球不足二萬五千人。精通量子電腦運算的人才短缺更加嚴重,相關行業不但改寫人類解決複雜問題的處理方式,更革新了經濟社會的運作模式,但有數字顯示,只有少於一千名合資格科學家從事此專業。

可幸的是,本港大學具備一切的優秀條件,並已作好準備迎接挑戰。雖然香港人口只有七百五十萬人,卻擁有五家位列全球首百名的大學;兩家本地大學入選全球十大最國際化大學;香港亦獲評選為大中華區最佳留學城市(全球排名第十五位;北京第二十五位、台北第二十七位、上海第三十七位)。對內地學生而言,香港的大學與國際緊密接軌,加上地理位置優越,是非常理想的留學地點,而對於有意在中國升學及認識中國的國際學生來說,香港亦是不二之選。

上述的優勢及成就足以讓不少國家稱羨,凸顯本港作為多元共融的國際大都會之地位,是說好香港故事的最好例證。惟我們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除了保持金融重鎮的地位,香港應調整定位,把目標放高放遠,充分結合及善用其經濟影響力、穩健的法治制度、及作為通往內地門戶及世界之都的優勢,發展成為世界一等的教育及科技樞紐。香港既保持全球視野,亦是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部分,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的引擎。

在本港的入境檢疫規定有待放寬,邊境有待重開之際,我們應如何吸引世界各國最優秀的人才來港,推動本港的創新科技發展?本港設有多項吸納海外專才的措施,政府投放二十億元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以羅致世界級人才,亦開展了「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促進本港與世界級大學合作,加速研究成果市場化,足證本港銳意推動創新,而這些措施值得持續優化及擴展。

要充分釋放香港的創新潛力,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吸引頂尖學者及科研人員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同時培育優秀的新一代科學家、從事創新創意的人才及企業家,確保本港的創新力量得以長久持續。事實上,本港人口並不足以滿足需求,加上老化問題,我們實在有必要放眼世界,尋找機遇。本地大學必須與業界及政府通力合作,重新檢視本港在國際社會的定位。

在現有「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基礎上,香港可以進一步投放資源於招攬博士後及年青學者,吸引畢業於世界頂尖大學的年青研究生優先考慮來港就業。事實上,科學家的菁英之路並非始於其博士論文。要孕育創科人才,必須加強對優秀內地及海外本科生的培訓。香港既是大中華區最佳留學城市,應增設獎學金及經濟支援計劃,鼓勵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新興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香港亦應勇於推動公私營機構合作,為本港設立足以媲美「羅德學人」等國際榮譽的精英獎學金計劃,並積極與歐盟的「伊拉斯謨交換學習計劃」、英國新設的「圖靈計劃」及澳洲的「新可倫坡計劃」等極具規模的國際學生交換計劃合作,讓香港成為全球最優秀的本科生留學地點。

吸引海外學生來港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挽留他們在港就業。在美國、英國及澳洲等主要升學地點,畢業生工作簽證是有效吸納海外生在畢業後留國工作,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關鍵。本港可參照及檢視相關的入境政策,為海外留學生創造更多機會,便利他們畢業後留港工作,推動本港經濟及大灣區的發展。

重中之中,是香港必須盡快重回國際學界的舞台。長達兩年多的旅遊禁令局限了本港向國際科技及高等教育界展示我們的最新教育及創科成果。近日,財政司司長宣布將於年內邀請全球金融機構要員來港,出席最高級別的國際金融論壇,本港的高等教育及創新科技界別亦需要舉辦類似活動,好讓國際社會重新認識香港所能發揮的雄厚實力。

本港的獨特之處顯而易見——我們的世界級大學體系充滿活力且開放包容,並處於嶄新科研的最前沿。若要香港發展層樓更上,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善用此等優勢,重新與世界接軌,為建設未來的知識型經濟作好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