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大學教育

若要數2018年香港最熱門的關鍵字,「創新科技」必定榜上有名。在過去半年,學術界的好消息接二連三,先是特區政府決心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倍翻,重點投放資源於各個創新平台,並推出計劃為創科企業吸納海內外人才。近日,國家更確定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提出容許內地科研資金過河、提供稅務優惠及促進兩地創新創業交流等政策—凡此種種,無不令香港從事科研及創新的人員,感到前所未有的鼓舞。 

要在這個創科大浪潮下站穩陣腳,我們更須對「創新」有清晰的概念,才可以認清自身的優勢,以及需要增進的地方。有了紮實的概念作為根基,才可以望得更遠。   

每年一度舉辦的中大創業日展出多個中大校友及師生的初創項目,以創新意念改善人類生活

早前,我出席了美國發明家學會年會,會上提及美國國家工程院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1],綜合了不同界別的創新者及領袖對創科發展的意見,界定了「創新」的四個特點,頗值得我們深思:

  1. 創新是一個產品、過程或服務
     
  2. 創新需要對社會有所影響
     
  3. 創新是改進(增進或轉化),不限於創造新事
     
  4. 創新是團隊活動,須結合不同專長
     

大學是創新意念的搖籃,是創造及匯聚知識之地,作為教育者,引導、培育及鞏固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我們責無旁貸。以上四個創新的特點,正正與中大的創校使命不謀而合:「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於保存、創造、應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並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中大自創校以來,一直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我們獨特的定位,以「博文約禮」為校訓,透過通識及全人教育模式,培育德智兼備、學養俱佳的學生。在資訊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洪流中,這個方針更形重要。創新不代表摒棄傳統思想,我們必須緊守人文精神及道德價值。創新是一個團隊的成果,要能融會貫通不同範疇的知識,發展跨學科的思維及全球的視野。緊貼及認識社會更能讓創新科技配合人類需求,從而帶來正面的影響。

我對香港的創科發展很有信心,在現時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只要我們把握自身的優勢,放眼全球的機遇,「香港製造」的科研成果必定可以成為優質品牌,層樓更上,貢獻全球。


1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15. Educate to Innovat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novation: Based on Input from Innovators and Stakeholder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