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行動 人人有責

新冠疫情至今持續超過兩年,本港的出入境仍然受限於防疫措施。縱然我們都對旅遊限制及機場跑道擠滿停飛客機的情景感到無奈,但不能否認出入境限制確曾有效阻截病毒的散播。當然,我們都渴望國際旅遊及各種防疫限制早日解除,但新冠疫情確實重塑了我們的外遊及交流習慣,令世界各地更善用互聯網保持聯繫,外交峰會、商業活動、跨國會議等均移師線上舉行,加速了社會數碼轉型,亦給我們上了寶貴一課。

有數據顯示,在旅遊限制和封城措施的影響下,2020和2021年全球航空業的總碳排放量比疫情爆發前的水平下跌了50%。人類在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時,疫情的經驗或許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若全球各地無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發表之最新報告中的呼籲,或無法遵守各國在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所作之承諾,人類將面對滅絕危機,其影響與新冠疫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大支持香港政府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計劃,並承諾於2038年達至校園碳中和

氣候危機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早已歷歷在目,全世界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喪命,當中三分之二是亞洲人。熱浪、風暴、乾旱、山火和水災等極端天氣事件在世界各地愈見頻繁,嚴重危害人類性命和生計,並破壞能源和交通系統等重要基礎設施。

香港亦受著氣候變化的莫大影響。 相信大家都感覺得到本港的夏天提早來臨,且愈來愈長、愈來愈熱,連12月都會刮起颱風。政府數據顯示,維多利亞港的水位在過去 70 年以每十年平均 31 毫米的速度上升,這對於四面環海的城市來說充滿隱憂。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危機?香港又該做些什麼呢?

氣候變化影響之鉅,你我都責無旁貸,大學更不例外。大學研究氣候、能源及工程學的專家一方面可就公共環保政策提供建議,推動綠色經濟建設,而另一方面大學作為公共機構,既肩負培育社會人才的重大責任,亦必須從校園出發,推廣減碳文化。

為響應特區政府的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為本港首家大學對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承諾。 全港公營大學共有逾100,000名學生,受僱員工達 30,000 多名,大學所能動員的減碳力量不容忽視。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是全球首家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致力推動氣候教育

本地有兩家大學是國際大學氣候聯盟的成員機構,該聯盟是一個由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墨爾本大學、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南京大學等知名學府組成的組織,旨在引領全球以研究為主導的氣候解決方案,促進大學就減少碳足跡交流成功經驗。該聯盟是高等教育界推廣氣候行動的另一實證,透過組織,全球高等教育界能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及於校園採取實際減碳行動的心得。

理念必須配合實際行動才不至淪為空談。由香港賽馬會和中大共同主辦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香港地區分會等團體將繼續擔當先峰角色,務求與工商界、政府和社區通力合作,推廣氣候行動。應對氣候危機是全球任務,社會各界義不容辭,更應加強聯繫,努力尋求解決方案。

本港有五家大學位列全球首50名,教育和研究成就有目共睹,院校應積極從校園出發,推廣氣候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本港以至世界緩解氣候問題。大學亦須與政府合作擴展實際行動的力量。在應對新冠疫情上,科學研究及循證實踐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應緊記疫情給予人類的教訓,致力加強各界合作,切勿坐以待斃,容讓危機再次發生。